杂交稻T优551的超高产特性及栽培技术

阅读模式

T优551是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和福建省种子总站,用自育不育系T55A与恢复系晚R-1配组而成的杂交稻新组合,2004年1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2004年开始在福建及广西试种和大田生产示范,表现出产量高、生育期适中、丰产性好、适应性广等特点。2005年迅速在福建和广西桂中南大面积推广。本文针对该组合主要特点和各地大面积种植情况,总结提出了相应的超高产(≥10t/公顷) 栽培技术

1产量表现及结构

1.1种植表现2004年在广西梧州市种子公司晚稻新组合品比试验中,产量达9.65t/公顷,位居48个新组合比较试验第1位,比对照特优63增产24.51%;在福建尤溪县西城镇音头村烟后稻示范种植0.18公顷,产量达10.55t/公顷,比对照汕优63增产13.9%;在福建建瓯晚稻(菜后)示范种植1.1公顷,经建瓯市科技局组织专家现场实割验收,平均产量达10.64t/公顷。2005年在广西的邕宁、横县、上思、桂平、宾阳、武鸣等地作早稻种植,以及福建作中、晚稻种植,均表现出产量高,丰产性好,适应性广等特点,深受种植户的欢迎,是一个特别适宜广西桂中南作早稻和福建作菜后稻或烟后稻种植的高产优良新组合。

1.2产量结构T优551在广西桂南作早稻和福建泰宁、尤溪、建欧等地作烟后或菜后稻栽培,较易获得高产。四个产量构成因素中,千粒重比较稳定,田块和年份间变异较小(27~28g);有效穗变化最大,变幅为217.50~300.60万/公顷;穗总粒数变化次之,变幅为136.8~189.4粒;结实率一般在82.8%~89.9%。因此,T优551的 稻谷 产量要达到10t/公顷以上,必须走稳定穗数、主攻大穗、穗粒并重的超高产途径,即要求达到有效穗255.0~285.0万/公顷,每穗总粒165~175粒,结实率85%,千粒重27.5g以上。

2主要特征特性

2.1农艺性状该组合株形紧凑,根系发达,茎秆粗壮,叶片挺直,叶厚色绿,熟期转色好。株高100~110cm,穗长25~27cm,每穗总粒数160粒左右,结实率85%~90%,千粒重27g左右。

2.2生育期T优551属基本营养型早晚兼用、高产抗病杂交籼稻新组合。广西桂中南作早稻栽培全生育期128~133天,与特优838相近;湖北、安徽等地作中稻栽培全生育期130天左右,比汕优63短7天左右;福建、广西等地作晚稻栽培全生育期127天左右,比汕优63长2天左右。

2.3稻米品质稻米品质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检测中心检测: 糙米 率81.5%,精米率74.3%,整精米率60.9%,粒长6.2mm,长宽比2.5,垩白率89%,垩白度19.8%,透明度2级,碱消值6.5,胶稠度44mm,蛋白质含量9.9%,直链 淀粉 含量22.3%。其中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碱消值、蛋白质含量五项指标达优质米一级标准;粒长、长宽比、透明度、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五项指标达优质米二级标准。

2.4抗性2001~2002年福建省区试田间自然诱发鉴定,叶瘟0~3级的点数占鉴定点数均为66.7%,表现中抗(MR);穗颈瘟0~3级的点数占鉴定点数分别为88.9%和66.7%,表现为抗(R)和中抗(MR)。苗期室内人工接菌鉴定,抗苗株率分别为63.16%和83.33%,表现为中抗(MR)和抗(R)。两年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抗(MR)。

3关键栽培技术

3.1培育多蘖壮秧,争取足穗大穗T优551分蘖力中等,秧田分蘖既是足穗的前提,又是大穗的基础。培育多蘖壮秧对实现高产尤为重要,其主要措施有三:一是采用湿润育秧,稀播匀播,1叶1心喷施多效唑;二是猛攻分蘖,除了施足秧田基肥外,2.1叶薄施断奶肥,3.1叶重施分蘖肥,移栽培施好出嫁肥;三是保水促蘖,T优551对水比较敏感,秧田缺水,分蘖芽易休眠,造成分蘖缺位,因此,要求二叶期以前采取湿润,其余均应保持薄水层。

3.2尽量早栽,插足基本苗基本苗过少,穗型易偏大,穗数少难以高产;而基本苗过多,穗数虽增加,但穗型变小,结实率下降,也不能有效提高产量。因此,在培育壮秧的基础上,应尽量早栽,以延长本田生长期和增加本田有效分蘖,实现足穗大穗而高产。实践表明:中肥条件下,插20.0~25.0万穴/公顷,株行距20cm×20~25cm,每穴4~5苗;高肥条件下,插16.0~20.0万穴/公顷,株行距23cm×23~27cm,每穴5苗左右。

3.3科学用肥,促早发攻大穗根据T优551的需肥特性和高产要求,产量在10t/公顷以上稻谷,一般田块总氮量早稻控制在165.0~195.0kg/公顷,烟后或菜后稻控制在150.0~175.0kg/公顷,N∶P∶K=1∶0.6∶0.9。不论是早稻、菜后稻或烟后稻均采取“重施基肥、巧施穗粒肥、基穗肥比例9∶1”的施肥原则。基肥采用一次性全层施肥法(将用作基肥的所有 肥料 在耙田或机耕前一次性施人耕层土壤),在幼穗分化Ⅶ、Ⅷ期剑叶定长时,根据叶色褪淡情况适量追施穗粒肥。

3.4合理管水,综合防治病虫害浅水插秧;插后灌3cm水层护苗返青,湿润灌溉促分蘖;要视苗情、土壤肥力及天气状况及时搁田,视搁田效果在叶龄余数3.0~2.1时复水;幼穗分化期浅水勤灌,齐穗期露田;后期干干湿湿,以湿为主,收割前5~6天断水,切忌断水过早,影响结实率和千粒重。

病虫害以预防为主,农业综合防治为基础,及时进行必要的化学药剂防治。重点防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螟虫和纹枯病、白叶枯病、稻瘟病,兼治稻蓟马、稻叶蝉和细菌性条斑病。

文章源自种植网edujiaoyu.com种植网-http://www.edujiaoyu.com/article/20241031117849.html

文章源自种植网edujiaoyu.com种植网-http://www.edujiaoyu.com/article/20241031117849.html 文章源自种植网edujiaoyu.com种植网-http://www.edujiaoyu.com/article/20241031117849.html

种植网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4-10-31 06:29:4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edujiaoyu.com/article/20241031117849.html

玉米芯袋栽黑木耳高产新技术

笔者在利用玉米芯种植平菇、 金针菇 、黄背木耳的基础上,于2001年立项,以本地丰富的玉米芯资源为主要培养基对黑木耳进行栽培试验。经3年多的栽培试验,取得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玉米芯袋栽黑木耳优质高产技术,现简报如下。 1菌...

玉米田间套平菇高效栽培技术

于2000~2003年在实施省农业厅丰收计划时,对玉米田间套平菇高效栽培的多种模式进行了探讨,现将有关技术总结如下。 1玉米 栽培技术 在确保玉米高产、平菇高效的前提下,推广玉米指标化高产栽培技术,重点抓好五项关键措施...

玉米白苗的原因及解决方式

在玉米田中,苗期常出现“白苗”,那到底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玉米白苗是由缺锌引起的。一般从4叶期开始,新叶基部的叶色变浅呈黄白色。5~6叶期,心叶下1~3叶出现淡黄色和淡绿色相间的条纹,但叶脉仍为绿色,基部出现紫色条纹,经10~15天,紫色逐渐变成黄白色,叶肉...

玉米缺粒秃尖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玉米的缺粒表现为多种形式。有的果穗一侧自基部到顶部整行没有籽粒,穗形多向缺粒一侧弯曲;有的整个果穗结很少籽粒,在果穗上呈散乱分布;有的果穗顶部籽粒细小,呈白色或黄白色,称为秃尖。每年玉米由于缺粒秃尖,给 玉米产量 造成很大的损失,可减产...

利用玉米秸秆种植草菇新技术

玉米秸秆 做为农业生产的主要下脚料,随着玉米产量的不断提高,也愈来愈多,无法有效利用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有机肥 料使用的减少,焚烧秸秆现象越来越严重,焚烧秸秆不仅已成为...

巧促玉米三类苗升级加强管理促升级

一是加强铲趟。多铲多趟,细铲细趟,深铲深趟,铲前深松或趟一犁,放寒增温,活化土壤,消灭杂草,抗旱保墒,促苗早生快发。 二是早间苗、早定苗。在三叶期间草,之后进行定苗,并搞好蹲苗,达到苗全苗齐苗匀苗壮。 三是打丫子(分蘖)。发现丫子,立即除掉,减少水分和...

鲜食玉米栽培管理的要点

①隔离,种植鲜食玉米应注意与其它玉米隔离,以免串粉影响品质,隔离带一般不小于300米,如有树林、山冈、公路等天然屏障,隔离距离可适当缩短。也可进行时间隔离,与其他玉米品种错期种植,播期提前或延后20―30天。 ②播前准备,选择平整土地、有排灌条件的地块,亩施 ...

锦单10号玉米高产栽培及制种技术

锦单10号玉米产量高,平均亩产在800公斤左右,该杂交种抗病、抗倒伏,适应性强,稳产性好,增产潜力大,活杆成熟,是一个优良的中晚熟玉米杂交种,品质也较好。经农业部 农产品 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其粗蛋白含量为9.8%、总淀粉含量为7...

玉米缩行增株及补苗方法

玉米要求每667平方米有效穗数达到4500~5000穗,千粒重300克以上,单穗产量210克。我州种植的当家品种KX7565叶片直立,比较适宜密植,通过缩行增株可达到高产目的。 玉米行距由原来的65~70厘米缩小为55厘米,增加播行,有利于小四轮中耕、锄草、开沟追肥;株...

玉米杂交制种后期管理要点

一、后期田管措施 1.去除三类苗 在制种过程中往往忽视三类苗,造成三类苗散粉,产生自交植株,严重影响种子纯度,所以要求在母本去雄过程中对弱小苗必须一次性拔掉,保持通风及种子纯度。 2.摸苞去雄 坚持摸苞带1~2片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