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猪病越治越严重,不治反而更好”?

阅读模式

这两年,通过对广东、江西、湖北、安徽、江苏、河北等省的200多家规模化猪场进行跟踪和调查发现,传统的保健模式的确给猪场带来不小的危害。我国猪瘟疫苗的效果是世界公认的,但是产房哺乳的乳猪死于猪瘟的现象仍然存在。既然疫苗的质量是过关的,为何病情却没有中断?再看看猪场的用药情况。我国养殖业中抗生素滥用的现象已经到了必须通过立法来解决的地步。

我国每年大约生产21万吨抗生素,其中约一半用于畜禽养殖中,现在猪场没有疫情的时候就预防性投药,有的养殖户怕预混剂没有保证,就买原粉;嫌兽用药不好,就用人用药。大家都应该清楚,猪在正常情况下体内的有益菌占99%以上,有害菌数量很少,如果滥用药,就会出现“滥杀无辜”的情况,且有害菌大都具有较强的耐药性,对抗生素早就“熟视无睹”了。药物只要进入猪体内就必须经过肝脏和肾脏的代谢,这种损伤具有累积效应和不可逆转性。

有些养殖户说,现在的猪病越治越严重,不治反而更好。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第一,肝脏的损伤可以导致蛋白质合成障碍。肝脏是合成和分解蛋白质的主要器官,是血浆中蛋白(包括清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运载蛋白和部分酶类)的主要来源。肝功能不全时,血浆清蛋白减少,轻者生长减速、贫血、抗体水平下降,重者出现水肿、腹水。在实际生产中,很多人对乳猪教槽料过分强调不拉稀,于是有的 饲料 企业过量添加氧化锌等药物。如果对小猪从教槽到保育结束期间一直饲喂这种饲料,就会使其肝脏受到极大的破坏。

第二,肝脏是重要的解毒器官。通过氧化、水解、脱氨等方式将体内代谢产生的、从肠道吸收的(如氨、胺类、吲哚、酚类等)以及来自体外的有毒物质分解成无毒或毒性较小的物质,随尿或胆汁排出体外。在肝脏损伤时,肝解毒功能下降,毒物积聚引起中毒。所以临床上经常见到猪患病后,打抗生素会导致猪的死亡、不打反而更好的现象。肾脏病变引发不同程度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严重时死亡率会大幅上升。慢性肾变性还可导致血小板功能障碍,呈现出血倾向,极易引发胃肠出血,甚至猪背部毛孔出血的症状。

目前我国对猪病的治疗已经陷入“机体脏器损伤—病毒感染—接种疫苗—细菌感染—抗生素治疗—近一步受损—代谢受阻”的恶性循环。对于猪病“防大于治”的观念应改为“养大于防”。这里的“养”有三层含义。

第一,这个“养”不是指给猪饲喂高能量、高蛋白饲料,而是要强调平衡。蛋白过高同样会导致猪的肾脏代谢负担加重,高能量加快了猪的生长速度,却导致猪血脂过高,血黏稠度高,加重了心肺的负担。目前口蹄疫引起的心肌炎与心肺功能负担过大有必然的联系,口蹄疫本身不会导致猪的死亡,但会使体内红细胞数量减少,或者继发溶血型细菌感染,最终导致呼吸衰竭而死。

第二,这个“养”还指给猪创造一个宜居的环境。其中温度、湿度、空气清新度、水的压力度最为重要。“养”还包括老板对员工的关心,能够激发员工的责任心和爱心。

第三,这个“养”还指要给猪提供抵抗疾病的原料,让猪通过自身的免疫系统,增强对病原微生物的杀伤力。而现在我们的做法大都是依靠外部力量来对抗猪病,而忽略了提高猪自身的免疫功能。猪自身免疫系统长期不工作,就会逐渐丧失战斗力,而病毒就无时不在伺机侵入猪的体内,我们人只有等到微生物在猪体内猖獗的时候才采取措施,往往为时已晚。如果把猪生病过后使用的药钱用来购买合格的多维或者复合微生态制剂、免疫调节剂来增强猪的体质,猪自身免疫系统的“作战能力”提高了,患病的可能性就会降低,避免“亡羊补牢”的做法。

目前,随着养殖密度的加大,猪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保育舍温度不够,另外怀孕母猪限位栏的使用,使母猪缺乏运动,出现便秘现象,诱发乳房炎,导致产后无奶、产后恶露不尽、断奶屡配不孕以及蹄、腿部疾病增多等情况。以冬季为例,冬季猪呼吸道疾病多发,罪魁祸首就是氨气,氨气破坏了猪的鼻腔黏膜,使致病微生物乘虚而入。临床上可以通过提高饲料中氨基酸的含量减少蛋白质的添加,或者添加酶制剂、芽孢杆菌等,还要通过改善通风等措施,才能有效降低氨气的浓度,减少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

消毒是养猪人经常提到的话题,但是消毒很难做到彻底,猪场内可以无死角,但漏逢地沟却很少能够顾及。对于空气消毒养猪人更加无所适从,再加上猪场的消毒剂合格率不高,这就意味着要想彻底消灭病原微生物几乎不可能,所以对于病原微生物不能做到“净化”,只能做到“驯化”。这里解释一个生物学概念——稳态,稳态就是病原微生物可以和宿主和平共处的状态。从宏观上讲,就是猪群在病原菌微生物存在的状态下生产性能仍然持续保持稳定,猪保持新陈代谢的平衡状态。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蓝耳阳性猪场,有的猪场的猪发病,有的猪场的猪不发病。

任何一种病原微生物的首要任务是快速繁殖。所以,所有的疾病在高致病性流行过后,最终都将与宿主达到一种稳态。比如蓝耳病,致死率不高,却可以导致母猪返情率升高、其他抗体下降过快、保护时间缩短等。我们必须相信,病原微生物的变异比人的技术研究快,抗生素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关键是要合理使用,平时预防保健用些发酵中药制剂,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文章源自种植网edujiaoyu.com种植网-http://www.edujiaoyu.com/article/20241031136627.html

文章源自种植网edujiaoyu.com种植网-http://www.edujiaoyu.com/article/20241031136627.html 文章源自种植网edujiaoyu.com种植网-http://www.edujiaoyu.com/article/20241031136627.html

种植网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4-10-31 04:55:4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edujiaoyu.com/article/20241031136627.html

猪后背部出现紫斑,如何治疗?

猪发烧,后背部出现紫斑,厌食,出现拱地情况,大家讨论是怎么回事,如何治疗? 网友1:看状况像是血虫病,用过治疗附红细胞体病的药物吗? 网友2:只看照片的话有点像猪丹毒,此病近两年呈上升趋势,无论是母猪还是育肥猪都出现,不过不必担心,此病...

猪解剖胆囊旁有一黄色水袋是怎么回事?

网友:应该是细颈囊尾蚴。 猪细颈囊尾蚴病俗称猪细颈囊虫病,它是泡状带绦虫的幼虫细颈囊尾蚴(俗称“水铃铛”) 寄生 于猪的肝脏、浆膜、网膜及肠系膜等处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泡状带绦虫分布甚广,家畜常见寄生,寄生数...

母猪皮肤发白,体温36.5,高手指点

这头母猪皮肤发白,没有精神,体温36.5,曾经注射过 穿心莲 注射液,高手指点。 网友1:猪瘟加附红细胞体两种病。 网友2:如果你的母猪的鬃毛部是产后才有有出血点的话,就没什么大问题,...

猪场中常见猪胃溃疡的防治技术

猪胃溃疡是猪的常发病之一,规模化猪场也常见。病猪多因胃溃疡引起胃出血造成急性死亡而被发现。本病是特发于猪的一种以胃食道局限性溃疡为病理特征的胃病。其发病率差异较大,低的约为2%~5%,高的可达15%~25%。多发于生长快的3月龄~8月龄的猪。 病因该病病因目前尚无定论。...

猪场内硫酸阿托品治疗仔猪腹泻效果如何?

腹泻是养猪中普遍性存在的问题,其原因很多,有病毒性、细茵性、 寄生 虫性、营养性等。若出现腹泻时,及时正确诊断采用对症治疗其治愈率还是很高的,但实践中往往有时很难确诊,就有可能由于治疗不对症而导致病情加重,很快会出现脱水现象,这时不妨试...

秋冬应预防猪群病毒性拉稀

随着秋冬季节的到来,天气日渐转凉,以拉稀为主的猪病也将逐渐进入高发期。引起 猪拉稀 的病毒有很多种,但直接造成猪拉稀症状并产生严重后果的主要有冠状病毒属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临床上,猪传染性胃肠炎以呕吐和腹泻为主,各种...

乳猪黄白痢还有这样的原因

仔猪黄痢又叫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由一定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引起的初生仔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主要症状以排出黄色稀粪和急性死亡为特征。剖检有肠炎和败血症变化,有的无明显病变。 在兽医临床中,哺乳仔猪黄白痢是猪场一大困惑,很多猪场为了预防黄白痢,费尽心思。产前打疫...

中药方剂治疗仔猪病毒性胃炎

仔猪急性病毒性胃肠炎多见于10日龄以内的仔猪,此类腹泻不同于细菌感染,又无明显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典型症状,病情来势凶猛,发病突然,呕吐,体温升高,发热畏寒,粪黄绿或灰白色,喜卧,不食或少食,抗菌消炎药治疗效果不明显。中兽医学认为,此类腹泻多由外感秽浊时邪,疫毒之气入里生湿发热而致,故有...

秋季养猪谨防五种常见猪病(2)

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 两种疾病都属于病毒性疾病,一般情况下每隔2-3年就有一个发病循环,但是由于发病规律难以掌握,因此需要在进入秋季时主动对母猪注射疫苗。若一旦发病,成年猪可以采用口服药物,补充维生素,并注射抗生素,一般在药物治疗下5-7天可自行恢复。但是断奶的...

秋季猪瘟病的预防与治疗方法(2)

四、防治措施 1.免疫接种。 2.开展免疫监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正向间接血凝试验等方法开展免疫抗体监测。 3.及时淘汰隐性感染带毒种猪。 4.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